流传至今的中国古典家具返璞归真的马扎

明末清初黄花梨有束腰马蹄腿罗锅枨嵌宝璃龙纹大禅凳

小板凳、长条凳,这些都是极其平民化的坐具,十几年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随便走进一户农家小院,院里必定散放这三三两两的小板凳、小马扎,“摇着蒲扇坐着马扎聊闲篇儿”一向是农村老头老太的日常。可以说,在“中国古典家具”这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名词中,所包含的对老百姓最亲切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杌凳类家具了。

杌凳是不带靠背的坐具。同高高在上的“圈椅”“官帽椅”“太师椅”等等这些椅类家具相比,杌凳类家具颇为平易近人、简单朴素。其实细究起来,椅凳应是同源,都是由“胡床”演变而来。

马扎

但在中国古典家具中,杌凳的品种不如椅类多,等级要比椅类低。一般来讲,杌凳很少出现在档次较高或者较为正式的场合,通常是平民百姓家或者普通的酒楼茶馆作为实用家具,民间使用最多是条凳与春凳。在富贵人家或皇廷宫苑中,凳类也多只是卧室与偏房的用具。

春游晚归图

除了方凳、月牙凳、绣墩、圆凳外,杌凳类中还有“马扎”。马扎即汉时无靠背胡床,后称交杌。古时官员或女眷们出行,须由侍从携带交椅和交杌。

明末清初黄花梨圆裹腿大禅凳

交椅用于临时休息,交杌用作上马或下马时的蹬具。宋元明以来的名画多有描绘,因而形成专供上下马时使用的凳子,名日“马凳”或“马杌”。

明末黄花梨滚凳脚踏

这类凳子形体不大,高度与平常坐凳相仿,平时也可用于坐。有关马杌的使用情况,在宋代《春游晚归图》中都有生动的描绘。其实古代的“凳”字,最初并不指坐具,而是专指蹬具。

晚明黄花梨有束腰罗锅枨禅凳

把无靠背坐具称为凳子是后来之事。汉刘熙《释名·释床帐》说:“榻凳施于大床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床也。”显然是一种上床的用具,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脚踏,又称脚蹬。由此看来,马扎的作用与凳子最初的用途是一样的,可以说是返璞归真了。

黄花梨小板凳

杌凳类家具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虽是花样繁多,用途不外乎一个“坐”字,不论是农家小院还是酒楼饭堂或是侯府宫苑,杌凳,是不可或缺的。

明末黄花梨交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7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