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易经》中国人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中国的美学以生意盎然的气韵、活力为主,“以大观小”,而不拘之于模拟形似。
以宋风为鉴,修美学意蕴而非形似。空间的虚实明暗,节奏有度,随内心和四季流转而曲折流动,抟虚成实,使虚的空间化为实的生命。
沙发后的大块落地屏风上,描绘了一番栀子花开的美景,朦胧透气如仙境一般。没有多余的装饰,只是将观者心里变化的节奏感,与写意的自然元素融入空间。
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点出了宋代文人雅致生活的“四事”。
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韵”。茶与禅,相伴相生空间一椅、一桌都依着古茶席的规制安置增添无限诗意,枯枝莲蓬着力呈现高雅的古今格调在悠悠茶香中,如置身山野般的惬意心境。景,随水墨铺染入眼入心,在三两翠枝、葱茏光线中,呈现一派曼丽、纯净之态,涓涓流淌出空间淡然儒雅的诗意,家人席地而坐,游戏嘻乐,品茗休憩,均能欢愉无限。
以中国传统红色融入现代家具设计,将中式风格的古色古香与现代风格的简约素雅自然衔接,缔造出宜古宜今的绝妙氛围。红色皮质,偏红木色的整体色调搭配大理石地砖和数点新绿,闭目之间,仿若能看见撑着油纸伞的采茶姑娘行走在江南烟雨润湿的石板巷。
画家一目千里,飘瞥上下四方,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若空陈形似,谓非妙也,空间气韵,异曲同工。
透过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品味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用艺术的手法造景,令空间不仅显示出文化底蕴,更有独一无二的个性表达。“何物散瑶光,来结岁寒友”,松与鹿的自然情怀,虚与实的相互作用,平面画作与立体艺术品的相互借景,营造意境悠然。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如若懂得了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人生智慧,便能令生命获得自由和真。
晨起读书听风,闻一席茶香。月夜相照来伴,听一曲悠扬。晴时,看花木扶疏,竹弄绿影。雨落,听雨打芭蕉,苔痕阶绿。若有三五好友,花前品茶。若是独处,一本书,一张琴,一窗幽居,足矣。
空间里的陈设艺术,是空间生命力的表达,是使用者与空间产生精神共鸣的不二途径。于窗边置一具兼有小桌功能的木质托盘,折几支花枝插入白色陶瓷花瓶之中,慢泡一壶清茶,细品茶之清新,静享“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中式生活美学。
设计师所创造、所启发的,正是现代人对于东方美学、东方生活的精神回归。如南宋赵希鹊描述宋人的生活:“吾辈自有乐地,悦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声。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文妙迹……是境也,阆苑瑶池未必是过。”
项目资料
设计师:杨博
工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