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结构在中国古典家具与建筑中的文化体现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70625/5489638.html

《易经·系辞》中写道“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远古时期人们是居住在天然洞穴或野地,而后才逐渐构建创造房屋和居室。位于意大利的萨西迪马泰拉石窟是世界上最古老并且一直有人居住的石窟。

最初的石窟是一些天然洞穴,器具也主要是以树木、石头、草、兽皮等天然材料制成,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的发展进步,逐渐创造出新的门窗、新的家具以及新的石窟,这也说明了“人-家具-建筑-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纵观历史,家具源自建筑,建筑又利用家具充实,二者之间的演变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同时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也孕育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内涵。对于中国传统家具与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形式,其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便是榫卯结构。

本研究将依次从远古、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近现代这几个时期,梳理、分析、总结榫卯结构在不同时期的形式与特点,并结合家具与建筑的发展,探索其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河姆渡时期

距今约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位于长江流域下游,天然河湖、土壤肥沃,为原始农业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其次也有畜牧、采集和渔猎。在该遗址中发现了多种农作物,也发掘了农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耒耜。

可知这个时期的人们开始农耕生活,加以南方高温潮湿的气候,慢慢脱离了原始穴居生活,进入地面建屋的定居生活,逐渐建立起了最原始的农耕、建筑等东方文明。

原始黄河流域时期

原始黄河流域村落形成于距今约四五千多年前。这一时期处于新旧石器交替状态,有利于展开原始农业的临河的台地、丘陵和盆地,大片土地可供耕作,原始农业得到普遍发展,加以依山、傍水、面平川的优越地理条件,驱使人们聚居生活,建筑也逐渐从独立的天然洞穴转变为统一的建筑群,形成了原始群居村落。

宋代

宋代是美学的巅峰,出现了许多文人墨客,充斥着人文气息。《营造法式》的颁布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较高阶段的标志。其中尤为突出的便是“斗拱”,由数百个小构件通过榫卯连接为一个大构件,所产生的诸多节点以化解外力、传递重量。

正因如此,斗拱也是中国古建筑抗震能力的关键所在,当斗拱之间受到震动等外力时,其可以似太极中的“以柔克刚”使整体建筑松而不散。如位于山西的应县木塔,采用纯木结构筑城,高达67.31m,经历了千年依旧屹立不倒,这充分体现了斗拱中传统匠人们智慧,再次证明了榫卯结构的科学性。

这一时期,斗拱结构也被应用于家具中,通过借鉴在传统建筑中采用斗拱来向上承托屋顶重量的原理和形象,创造出一腿三牙的结构样式以及极有气势的霸王枨。

明清时期及近现代

明清时期的榫卯结构种类已达数百,且匠人的技艺高超,特有的设计风格也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紫禁城。在榫卯结构上,古典家具在学习古建筑风格的同时,也做了不少改进和创新,如为追求牢固和美观,运用更有创造空间的硬木材料,加以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使红木家具发展至巅峰状态,更考究、更细腻、更丰富、更严谨。

明式红木家具蕴涵“静、素、简、一”的道家理念,墨色山水的艺术韵味,追求回归于然;清式红木家具更多是用于宫廷家具,讲究中轴对称,展现庄严肃穆的视觉感受,具有浓浓的奢华宫廷色彩。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拥有着不同的结构造型,孕育着不同的红木文化。

结语

榫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贯穿于家具与建筑之间,在三者共同演变的过程中,也创造出不同的文化与内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79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