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值得珍藏的好坐具,背后的文化必然不会是贫瘠的。
历史的聚光灯下,她们低吟浅唱,讲述自己悠久动人的前世传奇。
圆润舒展的圈椅,是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哲学写照;雍容柔美的秀墩,掩映着女子婀娜曼妙的身姿;雄浑威严的交椅,为世人徐徐展开一幅古代丝绸之路的波澜画卷……
当后人回望中华灿烂锦绣的坐具史,总少不了一个简雅清幽的身影,它,就是明式坐具的经典代表——梳背椅。
梳背椅,文人精神的寄托
梳背椅,由另一款经典的坐具——官帽椅演变而来。它吸收了古代中国建筑的特点,一改以往实心独板的靠背板造型,利用多根微曲圆木棍排列组合而成,独特的镂空栅格状成为它最大的特色,形似梳背,故此得名。
圆梗通常有微微的S型曲线,由搭脑中间依次排开,当人们坐下后靠时,脊椎刚好卡在2根圆梗中间。这样一方面给了脊椎上托的力量,另一方面使脊椎两侧凹陷的地方有一个支撑点,充分考虑到人体工程学,强调了人的舒适感。
这独树一帜的设计,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天人合一”是中国道家思想中至高的境界,是一种人与自然物质置于一种和谐平等、相互对话的姿态,显露出和谐通达的精神追求。正如《庄子·齐物论》中所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然要通过“内省”、“自省”、“克己”等处事原则,来不断净化自己的身心,使其纯粹质朴,方能接近于自然的“道”。
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梳背椅在有限的形态中,通过种种的内敛细节表达着使用者的性情——质朴的装饰、平稳的造型、素雅的色泽以及顶部收束的结构处理等等,无不在传递一种空灵的“禅意”。
在梳背椅产生的时代,是崇尚繁缛厚重清式家具的天下。富人们极尽奢华,在家具上用最繁琐的雕工,将金银玉石等昂贵的材质混嵌其中,对视觉效果的追求往往大于实际的使用功能。这无疑与追求“禅意”的审美价值背道而驰。
因此,梳背椅并没有一味地追逐潮流,而是把人的真实使用需求作为设计首要考虑的因素,追求简洁大方且实用的风格,一如既往地保持自己简洁雅致的气质。
这种气质与其说是清雅的文人对反潮流的一种“戏谑”和“执念”,倒不如说这张素雅、灵动、剔透的小小坐具,是他们在浊浊尘世的一方世外桃源,是向往生活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