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坚持和执着,让普通人变得不平凡。今天的主角是三都镇东山村的老木匠杨四清。他40多年来只坚持做一件事:把老祖宗传下的榫卯工艺学精、用好!他做的八仙桌令人惊叹!榫卯的起承转合、凹凸阴阳间,传递着难以言喻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我名叫杨四清,今年54岁,是铜鼓县三都镇东山村人。我是个木匠。我小时候父母因病先后离世,小学只上了一年。13岁开始学木工,到如今已经四十多年了,一直从事这个行当。
我师父名叫张正华,是我们当地很有名的一个木匠,我跟着他师傅学艺5年。他不仅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木工经验以及50多种传统榫卯制作方法教给了我,还告诫我学无止境。师傅说,我们做木工的,一定要做结实、做好看,还要注意帮主家省工省料。我一直都记在心里。
这位老木匠有绝活
以前我们干活是用斧子的,一下没劈对,就浪费了木料。我每一下用斧,都很用心琢磨。时间久了就很得心应手。木料要方就方,要圆就圆。我的心里就像是有把尺子似的。随便拿出一根木料,我看一眼就能从中截断,两边齐平。
心灵手巧的老木匠
我会做大木,也会做小木。大木就是比较重大、需要多人合作的木工活,如建房、做油榨、水车、碾坊之类,小木就是就是一些用木头做的精细活,如木箱、桌柜、木桶、骨牌凳之类生活用品。后来,大家喜欢仿古家具、房屋新中式整装,我也会做这样的活。
神圣的客家八仙桌
我心里最喜欢的是做八仙桌。我们客家人喜欢在厅堂里摆放八仙桌,四平八稳、方正大气的的八仙桌摆放于家中,还寄托着大家对祥和幸福生活的期盼,表达了对神明宾客的虔诚和敬重,也提醒大家做人做事要讲究规矩、正直做。我们红色的八仙桌,显得更为神圣,充满喜气。
传统八仙桌的奥秘
虽然科技越来越发达,但我一直在坚持传统的榫卯工艺。钉子时间长了会生锈,胶水时间长了失效,都没有那么稳固。传统的客家八仙桌用几十年、上百年都不会松动,是因为里面全靠榫卯结构相互咬合。这套八仙桌,包含1桌4凳,共73个长短构件,个榫卯结构。
一条板凳都不简单
俗话说得好:圆木难打甑,方木难打凳。与八仙桌配套的长凳,都不简单。长凳之所以难打,在于所有的榫卯都是斜的,拼接难合缝,不合缝不仅不好看,还易松散、不稳固。我制作的长凳,12个斜榫12个斜眼全部都手工制作,组装后严丝合缝、稳固结实。
桌架角内含乾坤
八仙桌最复杂的,当属桌架横拉方与桌腿结合部位。我在里面设了3重榫卯结构。内外侧拼合后美观合缝,内部两重45°斜角榫卯,达到横纵两个方向框架方正稳固。从木料到构件成品,要历经几十道工艺。每一条划线,每一斧劈,每一个榫头,都容不得一丝差错,否则就无法拼合。
误差小于2根头发丝
桌架拼合后,有16个方榫对应桌面的16个孔。一般只要一个方向能够安装即可,我制作的桌子,桌面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对应安装。而且,桌子同一类型的构件,可以相互替换、通用。
这要求所有木质构件、榫卯误差需要控制在0.4毫米以下,也就是一两根根头发丝左右大小。(普通木头热胀冷缩变化大,通胀小的硬木我可以将误差控制在0.2毫米左右)
像做枪炮一样做桌子
我们三都以前有个长林厂,是为国家制造枪炮的军工厂。我年轻时在厂里帮两个长林的设计师打家具。我跟着他们学会了军工绘图,人家说我比年轻人电脑CAD画得还快还好。
我把传统木工技艺和现代军工绘图结合到了一起,做家具也跟造枪炮一样,做得标标准准。我设计家具,都是手工绘图,自己计算。不仅更加省工省料,安装也很简单。就像小孩子玩的积木一样,可以随时拆装。
愿文化瑰宝代代相传
现在还会传统榫卯技艺的人不多了,一些传统农具也消失了。我以前还特别擅长做油榨、碾坊、水车等。只要一小股水,就能带动整套十来件器械转动。我真希望,这些古人的智慧,得到很好的保护传承!
我现在年纪大了,最大的心愿,就是收一个真心热爱这门手艺的徒弟,把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要是有年轻人真心愿意跟我学,我将把我的毕生所学全部无偿的教给他。但前提只有一个条件,一定要讲诚信,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