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的面貌越来越新,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那些过往时空里的“慢工”和“细活”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为了守护传统技艺,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新闻晨报学记团联合微纪录片《海派百工》出品方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推出“非遗守‘沪’人”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暑假,名中小学生跟随新闻晨报资深记者,走访上海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与坚持的力量。
非遗守“沪”人第30期
说起榫卯,你也许并不陌生,它在古代中国建筑、家具中十分常见。
花格榫卯制作技艺传承人陈标爷爷则是在传承中创新。他从花格、窗花中提取灵感,把平面的榫卯连接提升为曲面、球形连接,制作出立体的工艺品。
在他的工作室中,我们看到了百福瓶、百寿瓶等巧夺天工的作品。要想拼接这种规格的工艺品,一件作品所需的小木片就要成千上万。
每完成一件作品,陈爷爷都要花上一年以上的时间,投入大量的心血。手上的茧磨破了、结痂,再被磨破,经年累月,木头的颜色渗入皮肤,就成了洗不去的印记。
那些年,那双手“中式乐高”,用时间成就艺术品花格之间创新意,榫卯之合聚匠心手艺人,守护着一片天晨报小记者曾令泽
文化传承之路,愿我们同行晨报小记者李怡乐
(上海培佳双语学校四年级)
妈妈说,陈爷爷是位孤独的前行者,我却说,陈爷爷并不孤独,因为他还有我们,被他的执着与匠心深深打动的我们。我们希望能够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把花格榫卯制作技艺传播出去——这条与陈爷爷同行的文化传承之路,就从这篇采访稿开始吧!
视频文案:谢正宜俞诗
视频拍摄:俞诗
视频制作:张智丽王佳怡
来源:周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3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