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静悄悄上线一档节目,没人看真是我们的

最近,故宫一位身怀绝技的手艺人去世了。

他是摹印人沈伟,熟悉他的大多是通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师傅所掌握的摹印技艺在故宫三代单传,而他恰好是第三代传人。

在去世之前,他心心念念的是摹印传人未知其踪,随着沈先生的离世,摹印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事实上,故宫博物院对于各种文物的保护工作已经做得相当优秀,即使如此仍旧会面临手艺失传的问题,更不要说那些无人问津的民间手艺,或许在角落里偷偷凋零也不得而知。

目前,已经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花丝镶嵌,被称为“燕京八绝”,还有苏州评弹的经典曲目也后继无人,如此状况令人心酸。

中国非遗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的文化不只是史书中所记载的文字,也不只是从地下挖出来的古董。

文化的血脉流淌穿越千年,如果我说它一直在你身边,你是否会向我投来怀疑的目光?

这种肉眼可见的穿越,就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连续两年,央视在文化遗产日这一天都会推出一档特别节目《非遗公开课》,这种每年一会像是一种约定,以此来展示我们拥有的宝贵财富。

正如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遭受的冷遇,这档节目连豆瓣词条都没建立,鲜有人知。虽然只出了两集,但它来头不小,CCTV1首播,央视台柱董卿、李思思主持。

今年,节目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着眼于中国古代人民对材质的运用,分为“木”、“土”、“火”、“水”几个部分,中间穿插着趣味十足的表演,展现了非遗在各个方面的精彩。

单从“木”这一章节,我们就能体会到古人对于材料的运用是多么具有巧思。

木头因为便于塑造,富有弹性而被广泛应用。此次展现的便有官式建筑营造技艺、京作硬木家具营造技艺、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等相关内容。

榫卯结构和统一的度量标准中蕴藏着古代人民的智慧,不需要一滴胶水,一颗钉子,漂亮的朝服大柜或是精巧的家具就能制作完成。

官式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人李永革主持修缮故宫太和殿的工作已将近40年,站在台上,李师傅看着同自己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斗拱骄傲地说:

“官式建筑营造技艺是中国建筑的符号,别的国家是没有的,有的也是跟中国学的!”

如果说李师傅管着帮皇上修房子,京作硬木家具营造技艺的传承人种桂友就恰好与他凑成一对,他是帮皇上做家具的。

我国家具的主要流派分为苏作、广作、京作、晋作。苏作简约,广作华丽庄重,晋作胜在雕花生动,而京作就是随着明代迁都,苏作、广作工匠奉旨入宫后,产生出的新流派,特点在于古朴典雅。

此次前来,种师傅带来了一个金丝楠木雕云龙纹朝服大柜,专门给皇帝放朝服用的。

随后,种师傅更是当场表演徒手拆柜子,只见啪啪啪几掌下去,柜子就被拆掉了一根两头是榫卯结构的木棍,如果他愿意,他甚至能拍散整个柜子并重新恢复原样。

种师傅说,制作这种柜子所用的金丝楠木需要年的时间生长成才,木材是爷爷辈的,如果自己粗制滥造,就是对不起大自然和老祖宗。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许建平就更加有趣了,许师傅带来了自己的作品:一顶精美绝伦的花轿。

这顶花轿已经见证了一百多对新人的中式婚礼,喜气十足,当主持人李思思兴高采烈地坐进轿子后,许师傅一个转身扣上了轿子的门。李思思坐在轿子里念叨,这可真是头一遭啊,参加个节目把主持人给关起来了。

随后,许师傅请自己的徒弟现场打造了一把椅子,就那么敲敲打打,椅子却是结结实实。

不得不说,身为木匠鼻祖的鲁班,真是一个有魅力的男人。

让人遗憾的是,想要再见识到这些精妙的手艺,又要再等一年。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此止步不前。近些年,非遗文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5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